新闻资讯xinwenzixun
3月24日,记者走进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在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新设备。
入驻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仅5个月,西安邮电大学科研团队创办的之光光电就实现了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光声光谱气体检测仪填补了国内空白。
“秦创原的飞地模式让我们能够研发在西安、生产在铜川,既便于与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之光光电总经理、西安邮电大学副教授梁磊表示。
作为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铜川市积极开展“先投后股”试点,创新科技企业引进模式。其中飞地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为铜川向西安寻求“外智”开辟了新路径。
铜川市科技局局长宋鑫说:“我们在秦创原总窗口设立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以铜川光电子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光电子产业梯度发展。目前,该孵化器已入驻18家优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与9家高校院所达成科创合作,还有一批优质科技成果正在孵化中。”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陕西创新发展的总平台、总抓手,秦创原正加快统筹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构建起差异化、特色化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阿妈,这是真的吗?”在陕西麦克斯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来自四川甘孜的4岁女孩拉真看着镜子里的“新鼻子”露出笑容。
拉真的“新鼻子”得益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王晶团队在3D生物打印与仿生组织工程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统筹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022年,王晶创办麦克斯韦,专注医疗数字化定制领域。2023年10月,麦克斯韦加入秦创原“e起创”计划,在秦创原发展公司的帮助下,顺利入驻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依托秦创原飞地模式,麦克斯韦构建了“研发—转化—产业”的创新成长路径,在西安建立研发基地,深度对接榆林产业资源,形成双城协同的创新架构,公司实现快速成长。
“从西安的实验室到榆林的产业化基地,秦创原的全要素服务让我们既走得脚踏实地,又有仰望星空的底气。”王晶说,“当前,具身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团队已率先在机器人仿真皮肤领域布局,将与具身智能相关机构深度合作。我们相信,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陕西能做出亮眼的成绩。”
在秦创原引领下,陕西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展开探索,通过“总部+基地”“研发+制造”“西安研发、地市转化”等模式,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道路。
咸阳市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依托“科技大使”“工业科技特派员”等机制,促进高校科研资源与本地产业需求对接;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建设电子信息配套园区,承接西安溢出项目,形成“研发在西安、转化在咸阳”的协同格局。
宝鸡市聚力推进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区建设,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榆林市加快建设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一体化部署“试验区+研究院+人才团队+重大专项”,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
在增强总窗口创新驱动力的同时,陕西积极推动总窗口与全省各地资源共享、创新协作和产业协同。
3月24日起,2025年度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四链”融合项目面向已批复启动建设的秦创原机器人、苹果和羊乳产业创新聚集区内注册的企业及科研机构进行征集。
2025年,陕西高标准建设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推动各聚集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陕西将继续增强秦创原“一总多区”协同创新效应,围绕关中、陕北、陕南不同的发展定位,支持各市(区)建设秦创原先行区、示范区,培育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拓展“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鼓励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向县域延伸,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本报记者 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