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今天是: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jinrongfuwu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05日 10:59:40     所属分类:金融服务     阅读次数:3030     来源:

字体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以“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为总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突出城镇化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持续夯实县域发展基础;突出居民增收,持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突出政策和要素保障,全面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粮食、生态、金融、生产安全底线。




经过5年左右努力,使我省县域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城镇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和旅游名县,全面开创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到2025年,县域主导产业规模效益双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园区承载功能更加完善,投融资平台健康稳定运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县(市)数量翻一番,达到24个;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国家规划指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产业园区产值占县域总产值比重超过50%,园区研发投入翻一番;AA级以上县域投融资平台达到20家;便民服务事项100%就近可办,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人均公共服务支出和预期寿命逐年提升。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按照县级谋划、市级统筹、省级指导的原则,依据各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共同推进具有发展前景的1—2个主导产业,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推动产城融合,制定“一县一策”实施方案。处于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坚持农业优先发展,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和终端销售,加快三产融合示范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处于城市化地区的县(市),做强县域制造业,坚持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并重,推动资源依赖向科技赋能转变,推动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化发展,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处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积极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产业,加快绿色循环发展,采用“平台+景区+农户”模式,打造全域旅游精品路线,加快推进民俗产业发展和民宿、餐饮、休闲服务标准化和便利化,培育一批服务业强县和文化旅游名县。省级有关部门、各市要按照“一县一策”原则,加强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到2025年,县域主导产业定位清晰,引领带动作用凸显,全省基本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格局,力争绝大多数县(市)形成1—2个产值百亿元以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

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扎实推进产业园区整合升级,原则上每个县(市)只保留一个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园区管理去行政化,参照开发区管理、人员、薪酬体制,推行“管委会+公司”等运营模式,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托管联办县域园区。探索建立“飞地园区”统计、税收统筹共享机制。紧紧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打造一批重点特色专业园区,并优先支持其升级为省级园区。修编完善县域园区规划,加快园区布局优化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升级。逐步推动园区数字化改造,加强园区与交通主干道的互联互通,提升专业化配套服务能力,重点解决标准化厂房、标准化创业中心以及人员招聘、技能培训、财税办理、投融资等专业服务。开展县域工业园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聚焦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收入研发强度、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等指标进行排名,完善低效企业退出机制,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到2025年,力争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在县域全覆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在产业园区全覆盖,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比重超过65%。




提升县城承载功能


对标国家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分类指导编制县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统筹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定期开展实施情况综合评价,加快补齐县城建设短板;每年支持10个以上的县(市)开展“县城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在巩固提升省级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基础上,打造好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和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积极推进西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落实好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有关规定,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模式。注重保护县城传统风貌,注重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注重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有序推进市政道路、市政管网、公共停车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建设,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力争各县(市)基本达到国家“十四五”规划指标要求,人口20万以上县城三级综合性医院全覆盖;采取政府统建或委托开发建设的方式,确保1500户以上新建居民住宅区规划建设幼儿园,3000户以上新建居民住宅区规划建设幼儿园、小学;养老设施床位达到300床/万老人。



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加大扩权强县力度,制定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和市县划转事项目录,完善市县行政审批服务的运行机制,赋予县(市)更大自主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与“好差评”系统、“秦务员”APP的有效衔接,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机制,打通企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开展民营企业“扶小创优”培育行动,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建立县级领导常态化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及时解决发展面临问题;推动省属企业积极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产业发展、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县级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发展,改进企业治理结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家返乡创业。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立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开展创新示范县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创新、开放创新、服务创新步伐,用5年时间培育建成省级创新示范县20个以上。支持鼓励县(市)主动对接秦创原等各类创新平台,建立起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的校地、校企合作机制。



加大精准招商力度

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县域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有效路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精准招商、科学招商、协同招商,各县(市)围绕确定的特色主导产业,认真谋划产业链,绘出产业链地图,明确拟招商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服务性企业,确保招商优惠政策审慎承诺和刚性兑现。探索建立招商引资项目跨地区流转机制,健全完善招商项目“异地建设、利益共享”模式。建立全程服务机制,注重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实行招商引资项目奖励制度,加大招商引资成效在园区考核评比中的权重,对招商引资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强化资金要素支持

加强各类资金统筹用于支持县域发展,深入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调整支持方向,优化使用方式,强化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各类涉县域专项资金进行整合,设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资金规模为50亿元,鼓励有条件的市设立配套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产业链金融。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对条件成熟县(市)设立的基金,可依据市场化原则和相关管理办法,按照不高于子基金总规模的20%参股。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融资平台整合升级,推行县域内整合或“以市带县”模式,加快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和非营利性公益资产剥离,提升平台公司信用评级,扩大平台公司市场化债券融资规模,重点支持县域园区和产业发展,力争2022年底市县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较2020年增长一倍。分年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2025年末,比例达到10%以上。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

加快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县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边界。建立健全产业用地刚性约束机制,合理确定经营性地产比例,最大限度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持续开展“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摸排处置专项行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量原则上按照1∶2挂钩。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三变改革”,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加强省级统筹,预留一定用地指标对县域重大项目实行土地直供。在省级以上高新区、经开区、城市新区和成片开发区,大力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将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综合容积率等指标纳入土地出让前置要求。到2025年,力争全省存量“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全部清零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占比达到50%。




加大人才要素支持

推动省级部门、在陕高校、省属企业与基层干部双向任(挂)职交流。实施专家服务基层项目和县域人才高级研修项目。开展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行动,加大选派省内县(市)优秀干部到东部省份挂职交流力度,大力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用好苏陕协作机制,制定人才需求清单,推动江苏优秀干部和专业人才来陕挂职交流。加强柔性引才,探索人才“市引县用”、“县引企用”,围绕县域主导产业用工需求,加大订单式培训力度,提升县域专业技术人才自给率。持续完善动态精准就业服务平台,加强供需对接,加强“点对点”劳务对接。完善金融机构对口协作县域投融资平台机制,组建专业团队开展常态化服务。建立省市机关从县一级、县从乡镇及村干部选拔机制,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待遇,畅通基层干部晋升通道。




营造追赶超越氛围


对标中央和我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采取“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共性指标+专项指标+加减分”的考核方式,梳理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主导产业增加值、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税收增长率、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招商引资落地金额等7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监测指标,健全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差异化考核体系。建立季度推进点评、年度总结报告工作机制,按季度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突破发展和创新发展案例进行点评,年度发布评估报告,激励担当作为。强化监测考核结果运用,优先支持项目建设、土地指标、专项资金等方面排名靠前的县(市);切实用好“三项机制”,激发干部创新活力。综合运用考核结果,将年度考核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作为表彰激励、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且年度考核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


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成立省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园区提档升级和县城建设等重点工作,市县参照完善本级工作机制,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思想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充分认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落实,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做好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部署,适时组织开展联合检查和评估督导,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重大情况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同期阅读: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牵头出台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25项措施着力提升 陕西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宏观金融政策指导,推动全省金融业更好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日前联合陕西银保监局、证监局,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制定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撬动作用、更好发挥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作用、做好县域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工作、拓宽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来源等六方面提出25项具体措施,着力提升陕西县域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助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指导意见》强调,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既是稳增长、惠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发展普惠金融、激活县域金融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各单位及各金融机构要顺应陕西追赶超越的总趋势,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增加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力争实现每年县域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县域贷款户数稳步增加的目标。

 《指导意见》指出,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撬动作用,要求用好用活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县域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信贷投放,对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抓住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延长红利,支持县域企业发展。

 《指导意见》要求,要更好发挥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营业网点,推动金融服务向县域延伸。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运用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发行小微企业、“三农”金融债券。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开发和创新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加大县域信用贷款发放力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赋能县域金融服务,提高银担业务合作水平,优先为符合条件的县域小微企业、“三农”及创业创新融资主体提供融资保障。

 《指导意见》明确,要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民营和小微企业、主导产业、经济绿色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及新型城镇化等六项县域重点领域做好金融支持工作,同时强调,要拓宽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来源,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域企业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精选层上市融资,推动县域加强发债企业后备库建设,并发挥保险及各类基金作用,支持县域产业发展。

为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实落地,《指导意见》还进一步明确,要加大信用环境、支付结算服务环境及便民金融服务建设力度,同时,要发挥多部门联动合力,共同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建立县域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开展金融服务县域考核评价工作,提升金融机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