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zhengcejiedu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围绕制造强国目标,坚持“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着力解决制造业发展“卡脖子”难题,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扎实举措。以制造业产业园区和制造业重点城市规划的发展建设为切入点,深刻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向和具体举措,有助于加快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 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为我们把握今后15年乃至30年制造业发展的战略与任务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出路,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美国几届政府都提出了制造业回归的要求;欧盟整体上开始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美国政府致力于振兴美国制造业,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22年10月发布了新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了开发和实施先进的制造技术、培养先进制造业技术劳动力、提高制造业供应链弹性和生态系统韧性等三大目标及11项技术措施,旨在确保美国制造业的 全球领先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对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实施“系统性打压”,以“脱钩”限制中国发展高科技关键技术能力的同时,该计划中明确提出:“引领智能制造未来”。这从另一个角度更加证明了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制造业加速由大向强这一历史性进程, 需要充分发挥我国综合优势,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我国制造技术、企业管理水平和全球分工地位,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接断点、填空白、锻长板、补短板,大力推进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增强国际竞争力,确保产业安全,还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新兴产业发展新机,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把自主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应对“脱钩”风险挑战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进制造业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在高技术领域的追赶、并跑直至领跑之势;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持续提高制造业企业效率、质量和综合素质。要引领制造业大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向,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工程,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建设重点技术和产品生态体系。深入推进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制造业 整体水平。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与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障制造业安全的必然要求。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立足产业链供应链,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 等关键环节,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以地方政府为对象,以企业为支点,利用现有产业集群功能,挖掘产业存量潜力,打通断点堵点,振兴传统产业链,建设新兴产业链。
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积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加快产业链供应链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 与各国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和成熟,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推动工业部门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生产流程、产品形态等发生全方位的深刻革命。
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这是顺应世界经济数字化发展大势、催生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要推进产业数字化,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为基础,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全面部署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有序推动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的建设部署和创新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是制造业底色,对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材料以及生产工艺、最终产品、环境影响、回收循环等提出更高的标准。制造业企业要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全面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加快节能低碳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绿色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严控重化工业新增 产能规模,从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好支撑。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和路径,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有利于推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型制造集中体现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服务型制造的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不断上升,逐步呈现出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特征,且“可贸易度”不断提升,服务型制造成为新引擎的呼声日益高涨。
制造业企业有必要通过服务型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向产业链高端攀登,并通过贸易、服务打造产业链延伸的巨大空间。随着制造业企业转型进程加快,服务型制造将通过现代生产要素新的组合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和障碍,强化现代要素支撑,有效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成为制造业的新蓝海。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激发制造业发展动力活力。鼓励制造业企业助力政府部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进而增强制造业对各类 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离不开国际合作和竞争,动员更多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配合,拓展国际化视野、增强国际化思维,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制造业领域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 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产业链国际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中国制造业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制造业企业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体,具有较强基础的制造业园区是最重要的载体,而区域制造强市就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底盘。制造业城市和制造业园区应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实施“制造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契机,发挥区位优势,强化战略支撑,大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强引资引智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优势, 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全力激发企业主体的内生动力,实现制造业跃升,带动区域新发展。
在已有产业基地基础上,重点培育若干产业链完善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聚焦智能制造、汽车、电力及新能源、工程机械、医疗装备、新材料、机器人、精密制造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大力推进精密制造等技术产业化和数控装备发展,打造零件、特定领域部件和整机产业。加快推进服务性制 造发展,不断延伸制造企业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金融、工业设计、信息系统服务等服务形式与制造业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装备制造企业增长质量和盈利能力。
选定一批具有国内一流产品和技术、与国家战略对接的、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制造业企业, 给予一企一策,点对点精准支持,形成领先带动发展之势。激发涌现一批行业细分领域里的具有单项冠军能力和潜质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尤其是在创新驱动、标准引领、质量提升、系统节能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给予持续 的重点扶持,使其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服务化和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中成为新的发展动能。
以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为抓手,沿着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路径,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增强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进一步增强网络基础资源支撑能力。推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升级,利用5G改造工业互联网内网。打造高质量园区网络,引领5G技术在垂直行业的融合创新。引导园区服务平台增强5G、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能力。
加快基础制造产业的换代提升。着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的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机械加工、成套设备等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培育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等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机装备、能源装备、应急安全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力争在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等领域加快突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通过改造、整合、提升,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适应车辆、电力、新能源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需要的零部件配套工业体系,提高本地零部件的配套率,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围绕资金、人才谋划项目加紧集聚资源。一方面,要集中优势资源招强引优,突出龙头型、创新型、成长型制造企业的引进,以增强产业带动性和后劲。另一方面,要实施产业链产业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以产业链为主线,放眼全球,聚合优质资源补链强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配套产业。引资引智并重,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定位政府和市场功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加大先进制造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投身制造业企业的积极性和吸引力,汇聚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领航企业的层次,构建相互衔接,接续发展的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突出制造业特点,积极制定和实施围绕产业链龙头大企业的中小企业的培育行动,充分利用分层级建立的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为产业链供应链打通断点堵点匹配合适的企业。同时,借助科学划定专精特新企业的认定标准,帮助位于先进制造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骨干企业,尤其是创新能力突出、掌握了核心技术且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优质中小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列,获取更多通过市场配置的资源。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生态,依据国家指引,进一步借鉴相关经验做法,出台优质企业的专项配套扶持政策,夯实制造业基础。
来源:“新型工业化”微信公众号2月20日发表,作者:朱宏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