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zhengcejiedu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迹象加重,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增强金融服务先进制造业能力将有助于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运行。通过对比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分析了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融资面临亟需解决的三大体制性障碍,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性强、产业融合度高,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等融资特征,对金融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先进制造业面临资金需求多元性与融资渠道不匹配、资金需求长期性与融资期限不匹配、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等问题仍较严重,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资金需求多元性与融资渠道不匹配。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先进制造业企业更依赖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需要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支持,但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仍以信贷融资为主,融资渠道单一、且获取资金支持能力偏弱。一是股权融资占比较低。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企业直接融资为12.6%,这一比重远低于美、日、德三大制造业强国。同时,先进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融资获得资金支持。2021年创业板与新三板融资额与同期小微企业贷款增量的比值为1:24,远低于日本同期的1:1.4。创投与风险管理资本的整体规模、单项投资额等也与美国相距甚远。二是信贷融资能力较弱。2020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上市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2.1%,分别低于美、日、德同类企业5.7个百分点、2.8个百分点和14.9个百分点。
(二)资金需求长期性与融资期限不匹配。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先进制造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技术迭代快、盈利模式和市场格局不稳定等特征,需要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长期投资,但目前我国缺乏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长期投资产品。一是债务融资短期化明显。2020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重达到70.5%,高于美、日、德同类企业27个百分点、18.2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二是长期股权投资产品缺乏。股权融资市场难以为先进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产业基金、并购融资等长期股权投资较少。
近年来,美、日、德三大制造业强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抢占了制造业发展高地。从金融支持角度看,虽然各国金融体系不同,但有诸多共性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通过不断提高股权融资比重支持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美、日、德三大制造业强国均通过提升股权融资比重,推动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美国股权融资比重长期稳定在70%以上,德国、日本虽是传统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但其股权融资比重保持较高水平且呈现上升趋势。而且,Space X、蓝色起源等创新型先进制造业企业,最早都是由风投资金投资成立。相比之下,我国股权融资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仍然较弱。
(二)通过积极建立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降低先进制造业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德国建立了政府、担保银行、放贷银行风险共担的担保体系。其中,贷款担保银行承担80%风险,承贷银行承担20%风险,同时德国政府为担保银行提供约60%—80%的第二层担保,担保银行最终承担的风险可明显降低至30%左右、甚至更低。相比之下,我国融资担保体系尚未健全,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的贷款损失高达80%—100%,导致金融机构往往“惜贷怯贷”、抬高企业融资成本。
(三)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增强服务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能力。美、日、德三大制造业强国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供应链金融。通用电气公司、宝马汽车等产业链核心企业也已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掌控产业链上下游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相比之下,我国供应链金融技术薄弱,自动化程度较低,很多金融机构在单证、出货、应收账款、文件传递等环节仍靠人工来确认,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效率。
(四)通过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支持作用。日本和德国均建立了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为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低息贷款,并通过与风险资本联合投资支持高技术初创企业。相比之下,当前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对先进制造业支持力度有限,缺少专门服务先进制造业的政策措施。
(五)通过政府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构建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美、日、德三大制造业强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采取政府牵引、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其他非营利组织支持的公私合作模式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美国政府自2012年起启动“制造创新研究所”计划,采取PPP运营模式、联邦政府的财政资金与其他投资主体的自筹资金最低按1:1的比例投入,目前已在诸多制造业尖端领域建立了16个制造业创新中心。相比之下,我国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过程中存在资金规模较小、政府资金带动能力弱、融资渠道窄等问题。
(一)加强政府引导能力,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一是强化政府资金引导力度。针对前期规模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领域,设立先进制造领域的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通过政府增信、股权债券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发领域。二是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盘活资产存量,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先进制造业贷款支持力度,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息贷款支持系统性重大核心项目落地。
(二)探索有利于制造业改造升级的多种融资方式,扩大先进制造业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一是拓宽股权融资渠道。鼓励私募股权基金、保险定向资金、各类资管计划等参与投资先进制造业项目,并对相关资金备案建立绿色通道,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二是完善债券融资支持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推动成长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和中长期企业债券等,鼓励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中小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信托和集合票据等。
(三)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改善当前担保机构普遍存在的代偿能力不足、代偿时效性弱等问题。一是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融资担保机构,合理整合与壮大地方性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有效保障银担合作的质量,促进银担合作的积极性。二是协调完善支持政策。建立企业贷款担保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支持企业成立企业信用担保联盟,扩大联保互保范围。研究建立再担保机构,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业务。三是创新担保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网络联保贷款机制,扩大改善贷款担保信用服务环境,深化中小企业信用增级服务工作。
(四)大力推动相关金融产品创新,为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便捷的全周期融资支持。一是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线上金融服务,构筑产业链金融服务共享生态圈。二是着力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推行应收账款保理服务、信用贷款和订单贷款等覆盖全产业链的线上金融服务。三是不断提升供应链融资效率。促进线上系统友好化,根据企业财务和交易信息,实时调整融资额度和利率等。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算法,识别优质贷款目标和加强贷后监管。
来源:本文转载自“国家信息中心”微信公众号(6月22日发表),原文刊登于《中国金融》2022年第11期;作者:杨白冰,国家信息中心综合管理部副研究员;刘幼迟,国家信息中心综合管理部高级经济师;张晓兰,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